余生皆假期

读书、看电影、育儿分享。也写些金庸同人。

《论语》中我最喜欢的十条

我是小宝的伴读书童,最近给他读《论语》。读了上册,说说最喜欢的十条。

一.

子曰: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

这一条可以说是我的座右铭了,经常做一个行动之前,我会想一想这一句话。

这句话给我传达的是:不要抱怨,要安于当下的处境,抱怨不如适应,适应更不如——享受。

孔子经常说一些话来强调相似的道理,比如《论语》一开篇,讲的就是“孔门三乐”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。

学习,对于孔子来说,从来就不是一件苦哈哈的事情;人际交往,很快乐;被人误解,在常人来看很痛苦,但他不恼怒,很大度。

他还说:放于利而行,多怨。凡事不要奔着利益的目的而去做。反过来说,一个人“多怨”的原因是什么?因为你心中有一杆利益的秤,时时在计较利益得失。

有人说,孔子凭什么伟大,有啥说得上成功?最后还落得个丧家之犬一样。

不去批评这种“成功学”,也不去论他的成就。我看到的是这个人过得很坦然很快乐。快乐不是别人来评价的,而是发乎内心的。

你看他,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”。想想,那是一个乱世,他自己又遭遇那么多挫折不幸,活到这个境界,多么不容易啊。

 

二.

子曰,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

孔子说,如果钱财可以求得,那么即便做一些地位低下的工作,我也可以不辞辛劳地去谋求。如果求不得,那就爱干嘛干嘛。

可以看到,孔子对于财富的观念非常坦然。他没有像很多道学家那样,故作清高地去否定钱财,但也不会变成钱财的奴隶。

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孔子还说: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

在当下现实中,有些人齐心不正、其行不端,即便工作上很有成就,爬得很高,看起来风光无限,我大概也不会去羡慕那样的人。

《论语》中还有一句,我也特喜欢:

子曰,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

这句说得很漂亮很有文采。

我希望小宝长大了在面临某些选择的时候,也能说一句: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

 

三.

子曰: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

光傻乐当然不行,人最好还是有理想、有追求。

当记者的时候,我有一次采访国学大家叶嘉莹,叶嘉莹就说她上学时条件艰苦,穿的衣服很破被同学嘲笑,但想起孔子的这一句,便觉得什么都不要紧。她被誉为“穿裙子的‘士’’”。

所以,孔子微言大义,给了我们精神力量。

“道” 多次出现在《论语》里,还有一句,也说得斩钉截铁,特有力量,它很有名: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

我还喜欢这一句:

子曰: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,从我者,其由与!子路闻之喜。子曰:由也好勇过我,无所取材。

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”,文采斐然,气势浩荡。这一句是孔子和子路的对话,孔子损子路也蛮狠的,一边说着:如果我所倡导的“道”行不通,我就乘着木筏子出海,飘然远去,这时毫不犹豫跟着我的也只有子路了吧!

子路听着挺高兴。

然后孔子又说,子路除了勇敢,其他的乏善可陈。师徒之间的关系真的蛮好的,可以如此直言不讳。

 

四.

子在齐闻韶,三月不知肉味。曰,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。

这一句我也莫名喜欢, 感觉这老头子很可爱。

孔夫子和我一样,爱吃肉。在齐国听到韶乐,竟一度都忘了肉的味道。拍着大腿感慨说:哎嘛,太tm好听了,怎么可以好听到这种程度!

就是说,这个人不光有理想,不光有智慧,也有情趣。电影《一代宗师》里宫二说“唱戏能成名角,出家能成高僧,因为我会迷”,而孔夫子也会“迷”。

在我们互联网时代,这种“迷”的精神更是厉害,很多牛人,都是发烧友。

孔子喜欢诗,喜欢音乐,他又做了一个著名的论断:

子谓《韶》:“尽美矣,又尽善也。”谓《武》:“尽美矣,未尽善也。”

这条评论对我们后世的文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就是“文以载道”,这就又是一个说之不尽的话题了。

 

五.

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食饐而洁,鱼馁而肉败不食;色恶不食;恶臭不食;失饪不食;割不正不食;不得其酱不食;肉虽多,不使胜食气;唯酒无量,不及乱;沽酒市脯不食,不撤姜食,不多食;祭于公,不宿肉;祭肉,不出三日,出三日,不食之矣。

孔子的学说产生于一个“礼崩乐坏”的时代,这一节大概是强调饮食礼仪的。

可这段我读来的感觉是,孔子既吃得了苦,也享得了福。他可以称赞颜回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,他自己也曾遭遇到“绝粮七日”的惨况,尝过饥饿的滋味,但该讲究时,他比谁都讲究。

这不吃,那不吃的,烹饪不好不吃,刀工不好不吃,酱料不好还不吃。

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讲究精致生活,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,孔子的话仍然是我们的依凭。

 

六.

子曰,宁武子,邦有道则知,邦无道则愚,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

这一句,可以说是孔子品评人物的经典之语。

“知”通“智”,孔子说,宁武子这个人,在国家有道时就表现得很聪明,国家无道时表现得很糊涂。他的聪明可能赶得上,他的糊涂却非人能及。

我们现在“愚不可及”是一个贬义词,那是被曲解了,孔子原本不是这个意思。

表面上的“愚”,掩盖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大智大勇。

比起那些巧言令色,聪明智巧之辈,孔子看起来更喜欢那些厚道、讷言之人。

有些人的聪明你学得来,但他们的笨劲儿你未必就能赶上。品味这样的话,觉得中间深藏智慧。

 

七.

子谓颜渊曰,用之则行舍之则藏,惟我与尔有是夫!子路曰,子行三军,则谁与?子曰,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。必也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者也。

这一句是孔子和两个最亲近的徒弟颜回和子路的对话。孔子对颜回说,用我就去做,不用我就隐藏起来,这只有你我能做到了吧!一边的子路看起来有点不服气,问夫子:“如果您统帅三军,带谁去呀?”孔子就说:“徒手与老虎搏斗,徒步过河,死而无悔的人,我也不带他去。要带遇事小心谨慎,有谋略的人去。”

因为子路以勇猛著称,所以孔子的话也是对他的规劝。孔子一直特别讲究因材施教。如果对于踌躇不前的人,他又会转变为另一种说辞。

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,这是儒家提倡的。用之则行舍之则藏,用非贪位,藏非出世,每一种人生,也都是可取的人生;对于每一种人生状态,也都安之若素。

 

八.

子曰,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

“质”应该是代表了天生的状态,“文”代表了后天的文化学养。孔子认为,如果人不加学习,不加文化礼仪的约束,就会显得粗鲁;但如果文饰太过,又不免显得虚浮呆板。

孔子强调人要有文化修养,但也不能失去真诚纯朴的性情。

这大概也是他所强调的“中道”吧。比如,他还说:

《关雎》,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

他很重视人的情感,并不像后世儒学那样压抑人的七情六欲,但也强调情感有节制,不过度。

发展到如今,我们很多东西都太“过”了。我们的文明,我们的科技,很多地方都压倒了我们的真性。

我们的欲望,也过度蔓延,恐怕将伤害到我们自身。

 

九.

子曰,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;知者动,仁者静;知者乐,仁者寿。

细品这句话,觉得很有形象感。流动的水代表智者,不动巍峨的山代表仁者。

人对山水有着一种自然的亲近感,每当我带小宝出去游山玩水时,我总会觉得山水会赋予他灵气,赋予我们治愈的力量。这或许不是我的迷信。

 

十.

子曰,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!

我国国宝级的导演费穆曾拍了一版《孔夫子》,里面当孔子说这一句时,我真的要流泪。

因为,他遭受很惨烈的失败,他所推行的“道”看起来并没有结出一个果实,面对很绝望的困境。

但他始终践行了他的价值观,他说,本来口口声声强调的就是仁,结果做到了仁,又抱怨什么呢!

这特别悲情,又特别让人敬佩。孔子始终是个言行一致的人,他真的不是说说而已,在用生命践行着他的那些理论。作为先贤,他也引领着我们的文化,特别强调“知行合一”。

联想到小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倒背如流,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要“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”就特别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。
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
当然,《论语》上篇里面还有很多我喜欢的,比如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”的人生境界,“子在川上曰,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中的哲学意味。

经典不厌百回读。只需领会到其中的片言只语,和生命发生链接,那就受益无穷了。

评论(3)

热度(48)
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