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生皆假期

读书、看电影、育儿分享。也写些金庸同人。

“爹爹,你的骨肉我还给你,我不连累你!”


这部《哪吒闹海》在童年记忆里,绝对是一抹异色了。


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究孝道,封建社会以“孝”治天下,对父亲一定是言听计从的。但这一部里哪吒毅然斩断了和骨肉至亲的关系,特别惨痛和决绝。


电影诞生在文革之后的1979年,于是滋生了很多政治性的解读。


今天重看,让我震撼的还有它的艺术韵味。


我们现在的动画创作者高呼本土化、民族化,但很多也只是在电影里植入一些表面化的中国元素。


反观这部40年前的动画,制作精良,每一帧画面都充满浓厚的古典风情。


人物形象设计上,身穿红色肚兜,手执乾坤圈、身绕混天绫、脚踩风火轮的哪吒形象,早已成为代表这个神话人物的经典造型。他的脸特别有神采,整个人像一团火。


李靖、太乙真人、龙王等形象,也是衣袂飘飘,十分灵动。中国画是特别注重线条的,我在这部手绘动画里看出一些“吴带当风”的味道。


哪吒闹海,大战各色妖魔鬼怪,搅动大海浪涛翻滚的画面,让我联想到日本葛饰北斋那幅《神奈川冲浪》,不过《神奈川冲浪》追溯起来,也是借鉴我们宋画的。


除了从中国中国传统建筑、音乐、戏曲等也成为电影创作的借鉴资源。


比如电影中故事的发生地陈塘关借鉴的是山东蓬莱阁的造型,音乐上有曾侯乙编钟的演奏、古琴等,也有戏曲式的伴奏和鼓点,人物动作也借鉴戏曲表演的范式。


真是骨子里都透着中国色彩。现在高呼中国元素,却很难达到这种程度了。

评论

热度(11)